傳統損益表只反映「淨利(Net Income)」,但會計準則(IFRS / US GAAP)後來引入了 OCI(其他綜合損益),用來呈現「非當期實現的損益,但在稅後淨利其數字會影響股東權益」的損益項目。
什麼是非當期實現的損益?例如公司投資股票尚未賣掉,未實現損益就是帳面上看起來獲利,或是損失。另外勞工未從公司領取的勞退,也是一種非當期實現的損益。
在 IFRS 與台灣會計準則下,OCI 通常包括:金融資產評價調整(FVOCI)、外幣換算差額(現在 2025 關稅議題、匯率陡升的新聞很常見)、退休金制度精算損益、避險工具的有效部分。
首先是 FVOCI,在現行的準則下,金融資產最主要的三種分類方式是 FVPL(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)、FVOCI(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),以及攤銷後成本(Amortized Cost)。這三種模式,代表了企業在「如何衡量資產價值」與「將變動反映到哪裡」之間的不同選擇。
FVPL,顧名思義,就是將所有價值的變動直接反映在損益表。通常我們會以市場價格的波動來計算公司的盈餘。最常見的就是買賣股票或是債券。它的好處是能夠真實反映市價波動,但同時也讓公司盈餘表現隨市場起伏而大幅擺盪。
FVOCI 則是一個相對折衷的方式。這方式讓我們將價格變動產生的損益先放在「其他綜合損益」(OCI)中暫時放著,等到我們賣掉持有的債券後,在會計上會被「重分類」回損益,反映為實際的盈虧。但如果我們是持有股份,將公司股份賣掉時,OCI 中的數字不會回到損益表,而是直接進到權益的項下。
攤銷後成本用在「持有至到期,收取本金與利息」的投資工具,例如最典型的債券。資產不隨市場公允價值波動而變動,而是以有效利率法逐期攤銷,認列利息收入以及必要的減損損失。就不會有過大的波動產生損益。
外幣換算差額,我想是這陣子新聞最常見的議題。為什麼匯率陡升降都會影響企業?原因在於賺到的,或是損失的錢並不是直接認列在前面的營業成本。而是放在 OCI 裡面。因此匯率的差額,是放在這個類別的。
退休金制度精算損益,勞退新制現在比較簡單,只要雇主提撥就免責了,雇主「繳多少就是多少」,會計責任相對單純。但勞退舊制比較麻煩,早期的勞退金是需要注意,可以付出去的錢,有沒有大於要付給勞工的錢。付給勞工的錢是一個數學公式,必須根據員工工齡、薪資成長率、折現率、死亡率、離職率等假設,估計公司未來應支付的退休金現值。若 資產 < 義務,公司需在資產負債表上認列退休金負債。若 資產 > 義務,則可能形成資產上限(asset ceiling)問題,多餘部分未必能認列為資產。每年度因折現率變動、薪資假設調整或計畫資產投資報酬偏差所產生的差異,必須認列於 OCI,不得再重分類至損益。
現金流量避險。去年一個比較大的新聞是路易莎認列咖啡豆期貨的虧損。這是什麼情況?想像一家以咖啡豆為主要原料的公司,營運狀況和咖啡豆價格高度連動。如果國際咖啡豆的價格在一年內劇烈波動,公司未來的成本就會變得不可預測,進而影響毛利與獲利穩定性。對這樣的企業來說,單純接受市場波動的結果風險太大,因此常會透過衍生性金融商品,例如咖啡豆期貨,來鎖定未來的成本,這就是所謂的「避險」。
這種操作若符合特定條件,就能被認列為「現金流量避險」。所謂的現金流量避險,指的是企業為了避免未來預測交易中的現金流量出現波動,利用避險工具將風險部分對沖。有效的避險部分可以先認列在其他綜合損益(OCI)中,而不是立即進入損益表。